《管理百年》

赚钱有多容易,管理就有多混乱。管理不是企业的附属或者束缚,而是其核心竞争力和长久生命力的基础。

全书总结了管理学从1900年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10年

法约尔的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

  • 劳动分工原则
  • 权力和责任原则
  • 纪律原则
  • 统一指挥原则
  • 统一领导原则
  •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
  • 人员的报酬原则
  • 集中的原则
  • 等级制度原则
  • 秩序原则
  • 公平原则
  • 人员的稳定原则
  • 首创精神
  • 团队精神

第二个10年

最初的管理学,主要针对劳动密集型的场景关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目标。泰勒、福特、松下幸之助。测量、控制、监督

松下和福特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看出了商业中道德伦理元素的重要性——公司不是单纯的生产工具,还是社会和个人福祉的载体。

第三个10年

关于”组织“的思考,善用群体智慧的现代管理者

CEO并非只是着眼于简单短期成功的独裁式人物。相反,塑造组织文化、定义组织的目标,也是其职责的一部分。

倘若每一个问题,独裁者都知道完整的答案,那么独裁的确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但他做不到,而且永远不可能做到。这就是为什么独裁最终会走向失败。

决策时管理的核心

斯隆对组织的研究成果,在于确立了分权经营和集中政策控制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他认为企业最高层的管理者对事业部的经营细节有太多的了解,这既不适宜,也无必要。多事业部形式造就了大型企业组织分权化的趋势。

第四个10年

开始关注”人“的问题

只要企业管理方法还不曾考虑到人类本性和社会动机,工业发展就摆脱不了罢工和怠工行为。

人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所有其他活动的中心。处理人与人冲突的三种方式:压制、妥协、整合

没有参与就没有责任。

第五个10年

战争总是能以奇妙的方式把精明的管理人才汇聚到一起。

二战标志着大规模营销的诞生,它以一种极不寻常的方式登场。

可口可乐、箭牌口香糖、雀巢咖啡等公司都通过战争中的营销大获成功

生产的变数要最小化,人际间的合作要最大化,这才是向前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日本的战败与商业崛起,坚定的实用主义在日本大行其道,雅马哈,索尼。

盛和昭夫认为,管理是责任的终点也是起点。他说”即便公司面临衰退,我们也不应该裁员。公司应该牺牲利润,因为这是管理者应该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员工是无辜的,为什么反倒要让他们受罪?“

早在西方还没有任何人想到”顾客服务“这一概念时,松下幸之助就对它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说,”售后服务比售前协助更重要,只有通过收服务,企业才能得到终身客户“

松下幸之助在公司成立之初碰上经济衰退,没有解雇任何一名工人。他说,”制造商的使命,应该是客服贫困,把整个社会从贫困中拯救出来,并为它带去财富“

第六个10年

消费主导的时代,探索工作的动机。人本主义兴起

人际关系学派三驾马车。其中,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提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则提出X理论、Y理论以及Z理论。接下来,彼得·德鲁克横空出世,开创了战略管理的全盛时期。

管理培训和洗脑的联系,暗示心理契约远远不止一桩公平的互惠交易。

德鲁克写出了《管理的实践》:企业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有效定义——创造客户。市场不是上帝、大自然或者经济力量创造的,而是商人创造的。也许在他们创造出可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之前,这种需求已经被客户察觉。也许就像饥荒时人们对粮食的渴望一样,客户在清醒着的每一刻都盼望着自己的需求能得到满足。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渴望;只有当商人采取行动、创造出能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之后,客户和市场才真正出现。

”营销组合“的四大关键要素是:产品、价格、地点、推广。这就是后来著名的4P营销理论。强调的是销售方的营销组合,而非购买方的营销组合。

管理层必须把自己视为满足消费者价值需求的人,而不是生产产品的人。以生产为导向的思维必然会导致视角变得狭隘。

成长不是要跻身于某一个行业,而是要有足够的洞察力,找到未来成长的方向。

销售关心的是吸引人用现金交换你的产品时所使用的花招和技巧,它不在乎交换双方获得的价值。营销则不然,它始终把整个业务流程视为一种紧密结合的努力,旨在发现、创造、调动和满足客户需求。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否定了弗洛伊德学派。马斯洛认为普遍需求,也即匮乏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必须先得到满足,人才能产生无私的行为。人们努力满足普遍需求是正常而健康的。

赫茨伯的双因素理论:一类满足人的本能需求——保健因素,一类满足人类的独有需求——激励因素。他认为人们真正的工作动力来自成就感、个人成长、工作满意度和获得认可。保健因素是造成工作不快的主要原因,激励因素则是通往高工作满意度的康庄大道。

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假设员工天生懒惰,需要监督和激励,把工作看作为了挣钱而不得不做的事。Y理论——人渴望并需要工作。Z理论——把组织和个人义务融合到一起。

第七个10年

战略管理时代,彼得·德鲁克,父亲是奥地利政府的首席经济学家,母亲跟随佛洛依德学习过精神病学。

赋予他人愿景和执行能力,是独一无二、唯能寄望于管理者的任务。归根到底,管理者的定义就在于愿景和道义责任。

管理者的五项管理职责:

  • 必须有高标准的绩效要求;不可放任平庸或糟糕的业绩表现;奖励必须以绩效为基础。
  • 每一个管理岗位本身必须具备意义,而不仅仅只是晋升阶梯上的一块垫脚石。
  • 必须有合理而公正的晋升制度。
  • 管理需要有一套“章程”,明确地制定出影响管理者“生死”的决策,同时管理者应有向高层申诉的途径。
  • 在职务任命时,管理层必须认识到,正直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管理者天生就应该有这样的品质,不能指望他上任之后再培养出来。

管理者的7项新任务:

  • 目标管理。
  • 承担更多风险,目光更为长远。
  • 制定战略决策。
  • 构建完整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共同目标进行自我管理,评估个人业绩和结果。
  • 快速和清晰地沟通信息。
  • 把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将管理者自身的职能整合其中。只掌握一两种职能相关知识的传统做法无法再满足当下管理的要求。
  • 以联系的眼光看待企业。只专注于一个行业里少量产品的传统做法无法再满足当下管理的要求。
  • 军事战略与企业思想及实践之间,一直存在着极为相似之处。最古老的起点大概可以追溯到成书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克劳塞维茨:战争不过是以其他手段来延续政治,而政治可以视为一种规模更大的商业活动。

19世纪末,商业实践和商业哲学首次获得了与其他学术理论科目同等高度的地位。MBA

管理者可以是专业人士,但不能把自己看作永远正确的超级英雄。

第八个10年

反思企业管理的臃肿和弊端

贝尔宾问卷,团队成员的9种职能(网易对管理者有做这个问卷)

特别工作小组模式

第九个10年

西方企业在二战后美梦一般的发展即将停滞,接下来该怎么办?

学习日本,日本企业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愿景,他们认为这是西方最为缺乏的东西。

大前研一的战略三角——构思任何企业战略时,都必须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公司本身、客户和竞争对手

戴明提出的质量管理14条原则:

  • 持之以恒地改进产品和服务。
  • 采用新的观念。
  • 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
  • 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
  • 持之以恒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 实行岗位职能培训。
  • 建立领导力企业管理。
  • 排除恐惧,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为公司有效地工作。
  • 打破部门之间的障碍。
  • 取消对员工的标语、训词和告诫。
  • 取消定额管理和目标管理。
  • 消除影响员工工作情感的考评。
  • 鼓励学习和自我提高。
  • 采取行动实现转变。

波特的五力模型:

  • 新竞争者的进入
  • 替代品的威胁
  • 客户的议价能力
  •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中写道:美国的问题在于,我们一味沉迷于管理工具,却忽视了管理的艺术。我们的工具侧重于衡量和分析。我们可以衡量成本。但光靠这些工具,我们并不能准确的阐明员工的价值所在。并提出8个关键特征:

  • 贵在行动
  • 贴近客户
  • 自主和创业精神
  • 依靠员工促进生产
  • 以深入基层的价值观为动力
  • 坚持团结
  • 精兵简政
  • 松紧结合

管理者比比皆是,领导者却凤毛麟角。领导者4种常见的能力:引导他人注意力的能力、把握做事意义的能力、赢得信任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十个10年

麻省理工研究发现,管理领域流行理论总是有着固定的生命周期。

企业再造理论的流行和消失

出现各种新的组织模式,如矩阵模式

韦尔奇提出的六西格玛质量标准

新的管理模式,如精益模式,丰田的精益生产理念

智力资本的概念

德鲁克在1992年指出,从现在起,知识是关键。世界不再朝着劳动密集、物质资料密集、能源密集的方向前进,而是越发朝向知识密集前进。

新世纪

观念的重要性。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有5个组成部分:

  • 建立愿景
  • 团队学习
  • 改变心智
  • 自我超越
  • 系统思考

价值观的重要性。价值观有两项关键作用——公司清晰阐明自己的价值观,能让潜在的应聘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选择;价值观还为个人事业目标和组织目标匹配提供了一套框架。

组织面临的挑战在于,价值观比金钱复杂的多。

今天的员工不忠于任何人,只忠于自我。

如今的招聘是要找出具备正确态度的人,再训练他们掌握适当、有用的技能——而不是反过来。

价值观是培养员工忠诚度的新途径。忠诚度并没有消失,只不过企业必须考争取才能获得,而且争取的方式与以往的区别越来越大了。

企业是繁荣昌盛的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企业终究难免一死。

企业的死亡率这么高,是因为管理者只关心利润和成本,而不关心构成组织的人类群体。

企业长寿的最大奥妙就在于尽量少尝试新鲜事物。长寿老人一般都奉行洁身自好、谨慎克制的生活,公司也一样。长寿企业的4个主要特点: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敏感,有凝聚力和强烈认同感,宽容,在财务上保守。

秩序和混沌只在一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