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跟着蛤蟆先生一起经历了心理上的自我剖析,阅读过程中常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每个人都有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但实际上人总是会本能的逃避成人状态,因为这需要刻意的思考和学习。在儿童状态下的人容易抑郁,在父母状态下的人容易愤怒。学习这些之后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会去思考每个人包括自己情绪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都会有儿童自我状态,又可以分为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两种状态。

所以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

一个正在发展情感和情绪的孩子与他父母之间的纠葛,父母是那么固执地认定是非对错,又远比孩子强大的多,孩子们是怎么在这场战斗中存活下来的?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的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自我剖析很难,会让人想要逃避,因为它会带来痛苦感,但是在剖析之后我们会更了解自己。

父母就是仁慈的独裁者。

当你的愤怒遇到了父母的绝对权力,会发生什么?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的发火。

你偷偷的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只有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赢家。

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每个人都会有父母自我状态,挑剔型父母会容易愤怒。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他更会倾听了,”鼹鼠回答,“这是关键。他开始懂得倾听,而且看上去是真的能听进我们的话。以前,你连一句话都说不完,他就来插嘴。说心里话,他看上去更友善、更平和,没以前那么烦人了。

我们称它为‘成人状态’。加上它,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为什么进入成人状态很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个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习一样。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叫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小王子》

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而不会因此被嘲笑或排斥,是多么大的慰藉。

所谓活的真实,就是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真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我不好,你好。受害者心理的游戏:我真不幸、可怜弱小的我、无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极端情况是自杀。儿童状态。

我好,你不好。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总是会愤怒。抓到了你了你这个坏小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总是需要攻击谴责被人。极端情况是谋杀。挑剔型父母状态。从来不会抑郁。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的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是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他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直面自己的情绪,正确的表达情绪)

高情商的人: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的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