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通识》&《庄子浅说》
历史是无尽的轮回,3000年前的世界,庄子看到了很多问题,2025年的世界依旧如此。
现代文明高度机械化信息化,到如今的智能化,早已使得优游的生活成为过去。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服务于高速运转的庞大社会机器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随波逐流。都市文明的生活,使人已不再和泥土或自然有任何接触,田园生活那种优美而富情调的方式亦已被毁坏。集体主义的猖獗,使人民奋励的情绪被官僚化的教条压抑净尽,生动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杀殆尽。
我们如此努力是为了脱离实用主义的禁锢,可以不再考虑利益得失,随心所欲,然后最终我们却自己深陷实用主义,处处计较得。从社会到个人都普遍焦虑的当下,庄子的道家哲学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或许能在其中寻找一些平静和出口。
- 如果不能了解一个民族的灾难,也就不能理解这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
- 现代高度机械化的结果,早已使得优游的生活成为过去。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旋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随波逐流。都市文明的生活,使人已不再和泥土或自然有任何接触,田园生活那种优美而富情调的方式亦已被毁坏。集体主义的猖獗,使人民奋励的情绪被官僚化的教条压抑净尽,生动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杀殆尽……这种种感受,当你接触庄子时,更能增加你对他的体味。
- 他扬弃世俗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所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挂无虑,自由自在。
- 庄子认为,在世网之中,要赴之以“游”的心怀,不被名位所动。而且,和这样乖谬的统治者相处,态度应该是:“能够接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接纳你的意见就不说。”不必逞一时之气,强使其接纳。
- 在凶残的权势结构下,他提出“无用之用”,对统治阶级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提醒人们:自处之道,首在谨慎行事。
-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仁义已成为“圣人”们的假面具,“大盗”们的护身符。
- 对于这疯狂的时代,庄子哲学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
- 然而,现在的时代讲求实用,譬如读文学的,被质疑能赚多少钱;读哲学的,也总被质疑能做什么呢。的确,当从实用主义出发时,不知道文学、哲学能做什么,所以角度不同,观点便不同。
- 借用罗素曾经讲过的一句话说,我们人身体要食物,心灵也要食物,哲学就是心灵的食物,哲学往往从一个突破习俗、习惯的观念束缚出发,而并非从自我出发,把自我的边界给扩大了
- 这是说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殊相与共相的关系。庄子认为,殊相都可以在共相里面获得会通,就是一种“相尊相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蕴含精神,这就是“齐物”精神。
- 《齐物论》最后的一个故事“庄周梦蝶”就是说大化流行的历程里面任何事情、任何动物都会不断变化。但是,我们要能“安”,化成什么,就安于什么。
-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如果对方一副花岗岩脑袋的样子,坚持一种全然封闭的心态,那你就什么都没法跟他讲。
- 老子在变动当中求其“常”,而庄子则认为这不可能。因为,所谓“常”,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立足点。因此,庄子认为,人要“观化”,观察变化;要“参化”,参与变化;同时要“安化”,安于所化。
-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很难了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主体,而主体是不愿意被他人当作客体加以把握的
-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怎么办呢?庄子的答案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还不如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客观的状态,以空明的心境、开放的心灵去认识别人的观点、外在的事项,去面对事物之本然。
- 原文:《道德经》说,“为道日损”。中国学生要回到根上去,学习国学经典,不要总去赶西方哲学的潮流。只有归根,才可以大跨越,跳到西方思想,进行扎实的比较哲学研究。
- “道”这个象形文字就具有特殊的意涵。道从“首”从“走”,象征着人从四肢落地的动物群中抬起头来。当人类昂首挺立开始活动,便在天地间创造出一部辉煌的历史。
- 尼采说:“人类是病得很深的一种动物。”
- 谆谆告诫主政者不可揽权滥权的用心;也正是老子谆谆告示主政者要“不争”、“柔弱”、处下、谦虚为怀的用意。
- 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一方面普遍传播着尊重人权的“地球村”观念,另一方面又屡屡出现霸强“军事单边主义”的刚暴作风。在这相互矛盾的情景下,老子所倡导的柔道,犹不失为东方智慧所发出的人间天籁之音。
- 假如没有庄子思想的激发,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将是难以想象的。
- “在困顿的生活中透显不平凡的思想”,这应该是对庄子生平的最佳描述